田少寅:洗練的設計語言 創造獨特體驗的空間形態

築家屋 人氣:2.57W

採訪田少寅是我們到北京的天,怕堵車遲到只能倒三趟地鐵過去,當時心裡就想,費了這麼多功夫,設計師一定要讓我們不虛此行才好,幸好,設計師非常有才有趣。

田少寅:洗練的設計語言 創造獨特體驗的空間形態

您是學建築畢業,現在做的多是室內設計專案,您覺得建築設計師做室內設計優劣勢在哪?

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感受比較深的是日本設計師沒有非常嚴格的建築和室內設計師之分的,因為當你設計一個空間時,你很難不去考慮這個空間所在的建築的一些狀況。我們做專案都是希望能打造出室內外連貫一體的空間體驗。我個人也沒有把自己定位成建築師或者室內設計師,我認為這都是相輔相成的,我更希望我們是一個專注於空間創意的團隊,我們會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專案,不單純只是從材質、肌理看問題,更多的還是從空間的感受出發,我們會給空間定一個大概念,然後再去延伸空間感,再往下走才是用材質演繹這個概念,但不可否認我們在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研究層面還要向的室內設計同行們前輩們學習,需要繼續不斷積累,才能夠更加準確而巧妙的表達我們的設計意圖。

近湖南臺熱播的綜藝節目《中餐廳》的設計是您做的,聽說這個專案是在13天內完成設計完成落地的,本身是有架構在嗎,還是直接就是自己搭建起來的?

本身是有架構的,它是泰國象島上的一個老的西餐廳,特別破舊空間也很侷促,我們設計是在三天左右完成的,施工方是節目組在當地找的,溝通是一個很大障礙,而且泰國跟中國的施工工藝不同,泰國屬於熱帶地區,很多空間是屬於半開放的,跟中國對於室內的理解不太一樣。還有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在國內司空見慣的材料在當地很難尋到,所以我們不能按照國內的設計方法去做專案。初導演組的空間定位是要偏傳統中式些,經過多次的溝通大家達成共識,調整了風格策略,將空間定義為“海邊的現代中式空間”。因為在象島如果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傳統中式風格的空間,從工期、成本、材料資源等層面都將面臨很多的不可控風險,首先是適合傳統中式風格的材料在當地特別難買到,就算能買到也品質不高,其次是如果把一個傳統的中式餐廳或者茶樓照搬到海邊,我認為這是設計師不負責任或未經思考的行為,我是設計師,我需要考慮這個建築跟當地環境的融合。

當時為什麼會去接這個專案,畢竟時間那麼緊迫,壓力大嗎?

會有壓力,接這個專案也是因為覺得這個專案好玩,我們團隊比較特別,非常喜歡有挑戰的專案。我們接過一個九平米的小專案,但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做研究,起因只是因為有趣,我們希望挑戰一下一個極小空間怎麼去呈現出一個big idea。中餐廳也是同樣,這麼短時間又是在異國,然後又是從零開始,跟一個語言不通的施工隊溝通,這整體來說是困難,但同樣也是挑戰,極端的條件總是會激發出我們新的靈感,做這個專案每天都是痛並快樂著。

《中餐廳》中,專案裡的材料都是用木質的,這是基於怎樣的出發點?

首先它是一箇中式餐廳的定位,木頭是能體現這種氛圍的材質了,第二就在於泰國象島不是一個城市化的地方,它是一個偏鄉村的地方,所以當地的物料很有限,木頭在當地是容易取到的物料,而且節目組找的施工隊處理木頭的能力是相當不錯的。

您大學學的是土木工程,畢業之後為什麼又去日本讀了建築呢?

這是個美麗的誤會,我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就想要讀建築,但是那時沒接觸過這個行業,我沒有搞明白土木跟建築的區別,然後我就去問我媽媽,我想以後設計房子,我該去讀什麼專業,我媽媽也不太懂,她就去幫我問懂的人,選專業的時候諮詢老師,老師跟我說,當然選土木,蓋房子肯定是土木工程專業,就這麼陰差陽錯選的,也不能轉專業。但我從大二的時候開始去建築系旁聽,就這麼一直自學建築設計。本科畢業去留學本來的英國和加拿大的,選日本是因為跟朋友一次的偶爾的聊天,我那個朋友是個日本控,也影響了我,我正好也喜歡日本的建築風格,所以選擇去日本正式去讀建築設計專業。

您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建築系,想必對日本的建築文化十分了解,中日市場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首先我個人覺得日本建築師跟中國區別還挺大的,日本有一個很清晰的脈絡化傳承,我能知道影響日本現代建築的代建築師是誰,誰又師承於誰,中國可能就不那麼清晰,不過近兩年也開始逐漸明朗;其次日本由於島國地理位置的原因,使日本建築對於環境一直保持著敬畏感,很多日本建築師都是處理建築與自然關係的高手,使自己的設計既不在環境中突兀也不會被環境埋沒,這是日式審美的“曖昧”。還有在日本施工隊在設計階段就會介入,會一起去探討設計方案是否可行,對於關鍵節點會去打樣、討論、調整、再打樣,他們會出深化圖紙給到我們,融合在我們的圖紙裡面的,圖紙裡也有很多他們對於設計的深刻理解和創造。

田少寅:洗練的設計語言 創造獨特體驗的空間形態 第2張

對於工作室的規劃是什麼?

我們今年有個計劃,我們在研究空間設計怎麼做出好玩的事情,除了從空間著手以外,同時還打算把空間和裝置藝術聯合起來,我們有一個合夥人是從巴黎留學回來的,專門是研究這一塊的,施工工藝我們也是希望從設計階段就開始介入,這樣專案落地還原度才會更高,同時我們也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新的節點做法,希望在以後的專案中能做出更多令人“會心一笑”的細節設計。

在以往的作品中,您對於環境、建築和人的協調關係把握很到位,請問在你的設計思想中,是更看重建築的內部邏輯與風格塑造,還是建築和外部環境的融合?

怎麼說呢,我覺得這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候內外關係並沒有區分的那麼明確,比如一個商場,對於店鋪來說,店鋪以外的叫外部,對於整個商場來說,商場以外的叫外部,看你自己去定義,學建築的人關注環境是必須的,一個城市有自己的風格大多是因為建築的原因,巴黎、羅馬為什麼會是那樣的一個氛圍,其實也是因為建築的樣子構成了城市的氣質,在你處理專案的時候你都要考慮到這一個空間跟外面的空間聯絡是什麼。瞭解建築跟環境的關係,然後再考慮室內,一步步細化下去。我們做設計並不只是為了美觀,把空間做好看是一件不算難的事情,有審美的設計師都能做到。我們更想去設計人在空間裡的體驗,你進到一個空間裡面,我們要考慮人在空間裡的感受,在空間裡遊走是怎麼樣的體驗,假設你走在一個非常陰暗、逼仄的走廊,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下一個空間節奏做的更明亮、寬敞,以創造更為豐富的空間體驗,這樣才不會讓這個空間僅停留在好看,而是要進一步讓空間變得有趣。

工作之餘,愛好是什麼呢?


喜歡逛街,探店,我在日本上學的時候,每天除了上課和打工的時間,我就會騎個自行車到處走到處逛,因為日本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小店,也比較喜歡看書,很喜歡電影,也曾經和朋友一起拍過微電影,不同的興趣愛好都可以成為設計靈感的來源。(來源:設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