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特式建築和古羅馬建築的特點

築家屋 人氣:2.64W

文化的燦爛景觀,已成為了一個悠遠的夢,消失於漫漫的長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別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獨秀,不僅成為中世紀精神的象徵,也成為了中世紀權力的象徵。可是就在這塊文化的沙漠裡,卻奇蹟般地誕生了一種嶄新的建築文化——哥特式建築文化,它那奇異、獨特的形象,有如衝破天羅地網的雄鷹,不僅展示了中世紀物質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機煥發地表露了中世紀精神文化的特徵,將歐洲的建築藝術水平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如果說整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話,那麼,唯有建築這隻雄鷹直搏雲天,高傲地飛翔,將藝術的輝煌撒播於歐洲的四面八方。

歌特式建築和古羅馬建築的特點

從一定意義上講,哥特式建築不僅是中世紀偉大的藝術,而且也是中世紀具有永恆生命力的藝術。 然而,這一偉大的藝術,卻不僅誕生於並不偉大的時代,而且也得到了一個並不偉大的稱號:哥特建築。哥特,原為參加覆滅古羅馬帝國的一個日耳曼民族,其稱謂含有粗俗、野蠻的意思。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因厭惡中世紀的黑暗而“贈”給中世紀建築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本意是以此來貶斥中世紀的建築風格,但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稱謂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而成了一種專有名詞,在習慣上人們將與中世紀的這種主要建築風格一致的建築,均稱為“哥特式建築”。 有影響的哥特式建築,大多是教堂建築。這當然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意識有關。中世紀佔統治地位的意識是宗教意識,特別是基督教意識,與此同時,它也與當時較為發達的技術水平有關。因此,這兩個方面的影響,也就內在地決定了哥特式建築的一般風格特點。

哥特式建築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們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牆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基督教精神內涵的確切的表述。高而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 這種風格所表述的這些宗教意識以及所顯示的技術成就,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具體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築特別是教堂,外觀的基本特徵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一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牆,在山牆簷頭的欄杆、大門洞上設定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龕,把整個立面橫聯絡起來,在中央的欄杆和凹龕之間是象徵天堂的圓形玫瑰窗。西立面作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門洞,門洞內都有幾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聖像。

所有牆體上均由垂直線條統貫,一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門洞上的山花、凹龕上的華蓋、扶壁上的脊邊都是尖聳的,所有的塔、扶壁和牆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蒼穹的小尖頂。與此同時,建築的立面越往上劃分越為細巧,形體和裝飾越見玲瓏。這一切,都使整個教堂充滿了一種超俗脫凡,騰躍遷升的動感與氣勢。這種氣勢將基督教的“天國理想”表現得生動、具體,也顯示出中世紀高超的建築技術。其次,從內部空間的特點,我們也可窺見其宗教情懷與技術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與小拱的大量使用,賦予了空間與結構以極大的靈活性,同時也為教堂的藝術風格帶來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為拉丁十字形,但中廳窄而長,瘦而高,教堂內部導向天堂和祭壇的動勢都很強,教堂內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於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徵著對天國的憧憬。束狀的柱子湧向天頂,像是一束束噴泉從地面噴向天空;有時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樹幹,葉飾交織,光線就從枝葉的縫隙中透進來,啟示人們以迷途中的光明,每當陽光從佈滿窗櫺間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瀰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彷彿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精神,而這種氣氛的形成,又無疑得益於尖券、尖拱及空間結構等技術。 在哥特式教堂建築中,享有崇高聲譽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們的外部造型,細部裝飾及內部空間的結構,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築的一般風格特點,又個性鮮明。所以,人們談起哥特式建築,往往都要以它們為例。

古羅馬的建築藝術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這種“繼承”不僅是從時間先後來說的,而且是從建築藝術的根本風格來說的。這種根本風格的內容就是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不過,這種人的意識與人的尺度,在古羅馬建築中又有了新的含義,正是這種新的含義,推動了古羅馬建築藝術在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基礎上的大踏步地前進。如果說,古希臘人崇拜人是通過崇拜“神”來體現的話,那麼,古羅馬人對人的崇拜,則更傾向於對世俗的、現實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現,所表現的人的意識,也已從群體轉向個體,“偏重於對個人的頌揚和物質生活上的享受”。

正是在這樣一種意識的左右下,古羅馬的建築不僅藉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築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 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這可以說是對古羅馬建築特點及其藝術風格的一種理論總結。在這些特點中,顯然仍有著古希臘建築的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內容,但是“合宜以及經濟”的槓桿,又顯然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神”意,轉變為了世俗的人意。這一點,可以直接地從建築型別、建築外觀的設計方面看出。 古希臘傑出的建築藝術都與神有關,而神廟的輝煌更集中反映了這一特點。古羅馬的建築輝煌、有藝術價值的則是為經濟服務或為人的生活(物質、精神)服務的建築,如廣場、道路、橋樑、高架輸水道、隧道、劇場、競技場、浴場、住宅和別墅等等。這些建築幾乎全是直接為人的物質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務的。在藝術風格方面,它們也追求和諧,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種“神聖”的和諧、完美、崇高了,而是現實人生的一種“合宜”,是經濟繁榮,和平安定,和追求現實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還直接與某種“悲劇”情緒相聯絡,如的古羅馬鬥獸場,它那完美、和諧、崇高的造型,因與其功能性的悲劇意味相聯絡著,是沐浴著奴隸血淚的一種崇高,所以,使這種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讓人讚歎、使人振奮,但難以產生像希臘神廟的那種“神聖”感。這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風格中的和諧、完美、崇高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區別。

至於另一些世俗的建築,如卡拉卡拉浴場,它那和諧、完美而又雄偉的風格,也主要來自於世俗的情感,而不是來自理想主義的神聖意識。 在具體建築的造型風格方面,古羅馬的建築也是既繼承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風格,又革新、發展了它。如古羅馬大斗獸場的外部立面,特別是高4層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臘柱式構圖的複寫,它的底層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層是愛奧尼克柱式,第三層則是科林斯柱式,在頂層則圍繞著壁柱。但是,古希臘的這種柱式,在古羅馬的這座傑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臘建築中那樣起結構作用了,它已蛻變成了一種單純的裝飾,真正起結構作用的部件是隱藏於牆壁之中的結構體。同時,在屋頂造型方面,古羅馬人更是極大地革新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方式,將古希臘習用的樑柱結構,代之以一種更為有效的拱券支撐方法,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

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明顯的區別。這種拱券結構因經濟、實用,且審美效果也很好,故不僅應用於神廟、宮殿等特殊建築,而且擴充套件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如道路、橋樑、輸水道、港口、劇場、住宅、倉庫和下水道等。從而使許多雄偉建築在表現和諧、完美、崇高的同時,具有了一種明顯的“圓”味。但同時,古羅馬的建築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識地借鑑和繼承了古希臘建築造型的一般特點,特別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鮮明地表現出古羅馬建築與古希臘建築的承繼關係。例如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廟),它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帶穹頂的巨大的混凝土圓桶,這種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築的特點,而在它的大門入口處,又靠著一個典型的古希臘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組成,它的上面則是一處三角形的山尖。整個建築活脫脫地顯示著古羅馬建築繼承與創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