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經典】五常學習仁2-2

築家屋 人氣:3.12W

  五常學習 仁 3-1 五常這幾個簡單的德性中蘊藏著怎麼樣的樞機奧祕?如何檢驗我們內在的五常?自性中的五常是什麼樣子?它們彼此間又有什麼關係?我們該如何慢慢養起我們的五常呢?從開始我們開始【國學與經典】五常的學習,希望通過學習大家能夠真正的瞭解五常,並培養起我們的五常。

【國學與經典】五常學習仁2-2

  什麼樣的具體作為能夠得到仁?像這段,子路說:恆公殺了他的弟弟公子糾,然後呢?召忽死之。公子糾旁邊的一個臣叫召忽,為保護公子糾而死的。管仲也是公子糾旁邊的臣,卻逃生不死,沒有殉難,曰:為仁呼?子路說:那管仲應該說算為仁吧?該死的時候沒有死,為仁吧?恆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不用戰爭就九合諸侯,管仲之力也,就是說管仲才有辦法做到。如其仁如其仁,說算他仁,算他仁,各位,你仔細聽算他仁這個字有沒有全部仁,沒有全部仁,算他仁算他仁,勉強算他仁,為什麼?因為管仲能九合諸侯,也讓天天都戰馬奔騰的戰國,暫時安定了好一陣子,而這安定好一陣子,你看生息多少人,各位對不對。我們剛剛講過”仁“是什麼意義,讓生生不息的這個功能,在人類在萬物身上發生都算仁。恆公能九合諸侯,有九次那個九次,也是相當時間長,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戰國能暫時歇下戰馬來,那功勞大不大?大。雖然”仁“是很難做到的,是死而後己的事,但他因為有位置,懂得應用他的智慧,而擴及影響力,有這麼深遠的時候,能夠養護那麼多的人可以去耕種生息,可以去安養。如其仁如其仁,算他仁算他仁。這是輕許的一個典範。

  子貢說:管仲非仁矣。說管仲恐怕不仁吧!剛剛子路批評些,子貢批評,恆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對不對,他又不去殉身又相之,又去替齊恆公,等於是仇人哪,因為他的主人是誰?齊恆公的弟弟公子糾,他的主人被殺,他又去向仇人。孔子說:管仲相恆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因為他九合諸侯,讓天下安寧,稍微安寧,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果說沒有管仲,那我們還像野蠻民族一樣,被髮左衽,左衽就是穿衣服露半邊肩膀,野蠻名族穿的。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說啊,管仲內心認為自己的才氣不應該埋在棺材裡,只要有人用他,我就有辦法讓天下得到安寧,所以他不輕去殉節,他保留他的身體跟智慧,他知道只要有人用他,他就可以為天下效力,所以他不是像匹夫匹婦那種自命清高的小量小節。自經於溝瀆,自己棄屍在溝瀆裡面,而莫之知也,他想辦法讓我的身體能為眾生做更多的事,那就助長那個生生不息,對吧,所以說如其仁,如其人。死的總是無意義嗎?對不對?

  在這個論語裡面,孔子也談到很多在自己的身上具體的為仁的辦法,具體落實仁的辦法,因為仁,這個仁到底怎麼樣,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注意這個“為”這個字,“為”就是具體實施的辦法,克己復禮就可以做到仁,意思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有克己復禮的話,全天下都歸於仁,不是指只有一個仁,而是歸於仁。那當然,你要徹底瞭解什麼是克己復禮,那要等到我們講到仁義禮志信的那個禮,我自然幫你解開,現在來解扯得太遠去了,對不對?它有關係到體制的問題,天下體制的問題才談到這個禮。但這邊談克己復禮,也可以從身上來談,剋制我的慾望,恢復我的倫常天性,這就是克己復禮。那天下這個時候就可以解釋成你的天下,你身上的天下,每個人身中都含天下,對不對,都可以類比為天下,那天下可以歸於生生不息,叫天下歸仁焉。

  那顏淵就說這樣講起來太大了,顏淵說:請問其目,你講的綱太粗了,我握不來,你告訴我一些細目可以嗎?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它的條目。如果你要立志,我要行仁,這個德,那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做,不合理的不要看,騎車擠擠擠,看到公車上很多很撩人的相片,有沒有,你擠到旁邊多看兩眼,合不合理?好,不合理的不要看,騎過。那個時候心裡要有點不屑不覺之視,有沒有,那個想法要在心中含著,聽人家講什麼,淫穢聲音不要聽,收音機談那些題目,關掉不要聽。非禮勿視,電視上要演那些不要看,在那個剎那,你就要真正行持得來,看著你的內心,看著習性的奔動,看著它的實相,但要很甘願的電視關掉,收音機關掉,人走開,因為它非禮,它不符合常道,不符合我們心性天賦的本真,統統叫非禮。非禮勿動,又想買這個,又想做這個,但它有損我的健康,有虧我的品格,那我就不要做,心甘情願不要做,就這一刻不要做,先實習,這一次不要做,就在那個當下就停住,就實行它的條目。各位就這幾句話我們是一定都讀過,你從小到大就認識,你什麼時候在那個非禮的時候,自己把它停下來,非禮的時候,可是過去會去做,這一次,我在這個非禮的關鍵,我這一次就不要做。然後你的內心還會升起一個可惜,對不對,一定是這樣的,那個可惜出來才把你擠垮的嘛,那個可惜出來你不要理它,勿視、勿聽、勿言、勿動,不動,心甘情願我要來實施這個禮,我要來堅定這個自己。你要得幾次幾天後,發現這個情況不一樣了。這個我過去有得經驗,我還印象深刻,我在剛退伍的時候,那時候二十幾歲,我有一個特質,那時候特質有點忌惡如仇,不屑人的事我很多,然後呢,回來呢,那個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立志要好好當個人,但後來沒成功。然後呢,騎車的時候,騎騎騎,看了什麼不該看的,我這樣故意專注我的眼睛喲,旁邊都模糊,我就這騎過,看來什麼不該看的,我更要騎過。不屑的事,我自己心裡有起一個念頭,給它經過,實際上時間沒多久,三五天吶,你發現你全身的氣,都在改變。不過那個時候我還沒修到,我還不能瞭解那股氣的珍貴。各位,你回去試,三五天,真的不需要兩個禮拜,就三五天,哦,所以孔子說:他那麼多學生裡面,能夠三月不違仁的,會有誰?顏回呀!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日是多久啊。其餘的跟在身旁的那麼賢人,大多也只能夠,能夠一個月的很少,對吧。

  你不要以為這個很簡單,因為我們常常都把德行當做口號,當做一個文詞,我們在研讀它,食之無味呀,棄之可惜。你為什麼把它落實成動詞,變成你的一種真正的行持,一種行為,一種堅持,一種氣節。你為什麼做不到?你真正做做看,三天五天,你就發現器宇軒昂,是不一樣的,這個很重要喲。


  學習心得 什麼樣的具體作為能夠得到仁的體會。這篇文章講師從各個層面講如何得到"仁",使我比較清晰明白要想做到"仁",重要的是"仁者先難而後獲",先去力行,功效在後面,仁是用養的,要透過時間慢慢做,慢慢做,慢慢護持,一個人自處的時候,純淨而專一,做事的時候,純淨而專一,跟人相處的時候,非常的恭敬公正,一直保持這樣的心在生活,你慢慢就可以長養你的本性了。反思自己很多時候是不夠純淨專一,有得失心在,有計較心在,練習內觀,常常反醒,要像夫子說的"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把非禮勿視、勿言、勿聽、勿動做好,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好,把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做好,生活中踏實踐行,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德行,有自己的"仁"就會跑出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閱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