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居建材市場“暴利”變“微利”

築家屋 人氣:2.25W

如今,家居建材行業由於各種原因,成本不斷上漲,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等問題導致市場行情持續低迷,而家居建材企業的利潤日漸縮水,曾經的“暴利時代”也已不再,不過,行業從“暴利”轉變為“微利”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為何家居建材市場“暴利”變“微利”

家居建材行業市場不規範,利潤持續走低

事實上,據權威部門早前統計,家居建材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3%。鑑於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家居建材行業稅收的不規範,讓這一資料可能存在一定範圍內的水分。但考慮到受近幾年整體經濟形勢疲軟、許多家居建材企業倒閉的現狀,家居建材行業利潤一直在走低,卻也是誰都不可否認的。

而且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作為一個零門檻、零壁壘、零壟斷、完全市場化的傳統行業,會有暴利存在嗎?答案顯而易見。家居建材企業和經銷商老在嚷嚷他們幾乎不賺錢,根本無利可圖。其實也不是在無病呻吟,博取同情的。這年頭,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跪著掙錢的,能站著就站著,何況跪著也並不一定能掙到錢。

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家居建材生產成本價到市場零售價三四倍的價差,至少也是部分事實。很多企業利用市場不規範的漏洞,通過偷工減料、誇大宣傳、稅收不規範、非法用工等手段,也是能夠曲折地實現“超額利潤”的。當然這也不能代表整個家居建材行業當下的生存景況,同樣也有無數家居建材人承受著外界的暴利指責而深感無奈,那暴利到底被誰賺去了呢?

 原因:行業利潤究竟去哪了?

首先,是廠家生產成本上,家居建材的成本並不僅僅是原材料的錢。當家居建材產品出廠時,工廠在直接生產成本(包括生產材料,生產人工,車間製造費用)的基礎上要加上28%間接費用(用於水電費2%、房租10%、機器損耗、輔助耗材3%、管理人員工資及招待、出差等管理費用10%,稅費3%),加上12%的利潤。另外,包裝加固和運輸環節的費用、環保認證費用也令家居建材行業毛利變得越來越小。當然那些廉價的產品,要麼就是在材料上做了文章的,要麼就是生產過程節約了成本的。

其次,品牌打造上也花錢不少。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消費者對品牌實力越來越注重,必然需要投入不少的營銷費用,同時也要追求家居建材本身的設計。此外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這也是需要品牌和價值去支撐的。此外,就是家居建材重複消費頻次低,回頭客少。這樣也導致家居建材企業沒辦法通過規模經濟去消化成本。

 大賣場銷售模式成影響利潤重要因素

這些都是內因,還有一項重要的因素同樣深深影響家居建材的利潤,那就是大賣場的銷售模式。都說賣場是“爺”,經銷商是“孫子”;“孫子”經常埋怨“爺們”不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捆綁著自己全國到處開店。確實賣場的租金成本高居不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而近年來由於其他渠道削弱了賣場影響,賣場利潤增長幅度普遍不夠大,同時家居建材賣場的過剩又大大增加了家居建材行業的成本。

更深入一點思考,賣場到底對消費者有哪些潛在不利之處呢?首先是行業集中度低,中小企業多,短期行為多,競爭規則容易紊亂,消費者經常無從選擇,利益得不到保障;二是低行業集中度也意味著低市場效率,企業很難通過壟斷賺到超額利潤,也很難通過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去消化成本,同樣的家居建材產品,消費者往往可能要掏更多的錢去購買;是渠道商可能會趁機“越廚代皰”,不再安於流通的角色,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品牌商,在家居建材產品的出廠價上,再狠狠地加一把價,讓消費者口袋裡的錢更加不值錢。

由於家居建材行業准入門檻低,曾經的“暴利時代”吸引不少家居建材企業加入,導致市場過度膨脹,市場不規範、無序競爭等問題日漸明顯,如今,為了搶佔市場,企業間打“價格戰”一時間成為快速賺取利潤的方式,但放眼家居建材市場,“微利”時代實際上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