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家居生活報告 預見未來的小日子

築家屋 人氣:2.75W

轉眼,新年已至。有人正忙於總結過去一年的收穫與遺憾,有人正對即將到來的日子充滿希冀與期待。打掃著落了灰的屋子的同時,也收拾著過去各種各樣的心情,為家裝點著新意的同時,也寄託著未來生活的心意。

屋裡總是亂糟糟不知該物歸何處?親密愛人常常隨便挪移自己的物品令人崩潰?世界那麼大真的比家更有意思?掃地有機器人、刷碗有洗碗機、交流有電子裝置,科技難道比人更善解人意?……2018年開啟之時,有人釋出了這樣一份報告,它總結著過去一年裡,“極簡”與“雜亂無章”對生活的不同影響,“個人空間”與“共享空間”的矛盾,從“看世界”到“回家”的溫情,以及科技發展的無限可能與難以平衡。

這份由宜家家居釋出的《2017年家居生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捋清那些時常會破壞我們心情的小問題的同時,也在幫我們重新打理新一年的家。

全球家居生活報告 預見未來的小日子

 除了“斷舍離”還請學會“物歸其位”

明知道已經不再喜歡的衣服,扔掉仍然覺得可惜;保留了多年的國小課本,躲在角落裡年年落灰;壞掉的手錶、不再保溫的暖壺,那些已經失去了使用價值的舊物,還在家裡佔著一方空間……

“49%的家庭矛盾源於人們對‘雜亂無章’的不同理解。”在《報告》中,能夠看到這樣的數字。而“不捨”、“收納記憶”等因素,恰恰成為每個人選擇保留不同物品的重要原因。

情感的羈絆和不斷變小的空間,意味著生活需要不斷調整儲物方案。狹小的空間通常都不具備合適的儲物空間,而獨立的儲物設施又會讓空間變得更加侷促。因為存在這些限制,人們不斷創新儲物方式,例如:把衣服裝在透明袋裡,或把椅子釘在牆上,用於懸掛無處可放的衣服。這些小技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儲存和整理物品。

“儲存不僅能讓我們緬懷過去, 還能幫助我們開始新的生活。”當然,這樣的前提是,可以把家收拾得井然有序。心理學家Roy Langmaid表示,紀念品可以記錄人生中的各類經歷或重大事件。應該客觀地看待這些物品和它們的意義,並詢問自己,“這件事或這段經歷對我此刻的人生來說重要嗎?”如果不重要,就可以輕鬆將記憶和物品一起丟棄。

一味地拋舍和一味地保留,都可能帶來糟糕的情緒,《報告》建議,在解除物品過多帶來的壓力之前,仍需瞭解自己對物品的複雜情感。

 尊重彼此嘗試給“不喜歡的東西”留個空間

“我放在書櫃上的車模總是被她扔到抽屜裡。”“我放在陽臺上的多肉植物常常不知去向。”“他總是隨便扔掉我的東西。”……那些瑣碎的抱怨與吐槽,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更像是一種生活的常態,堆砌成彼此之間矛盾的根源。

“17%的家庭矛盾源自侵犯他人空間。58%的人表示,他們樂意家中劃分出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報告》中指出,“40%的人表示他們與自己討厭的物品生活在一起,但又不能扔,因為都是別人的。但大約有40%的人在未經同住人員同意的情況下,扔過他們的物品。”這一點,在與人同住中顯得為明顯。一旦人們覺得物品破壞了空間的美感,就很難接受與它們共處一室。事實上,為了避免爭吵,維持和平共處,美化設計它們的周圍,或讓它們擁有可以分享的價值,恰恰是實現同一屋簷下和諧共處的方法。

事實上,無論你有沒有注意到,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主人”。如果大家對此達成共識,家中的氛圍就更加愉快,矛盾也會更少。人們對談論個人需求的意願程度不同,提出的解決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不得不說,如果想要消除因個人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沮喪失望,方式就是積極討論,並且儘可能地界定各自所有的空間或物品。

世界再大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

看遍世界各地美景,嚐遍全球角落美食,體驗每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當“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願望,“家”慢慢成為“被忽略”的避風港。另外,“有時候我需要把額外的或未完成的工作帶回家,這讓我無法享受家中的休閒時光。因此,即使我身在家中,也感受不到家的感覺。”對於不少人來說,“家”的身份也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在調查中不難發現,大多數人表示當他們想起自己目前的家的時候,都會感覺到平和(69%)、愉悅(66%)和自豪(58%)。但是,隨著生活越來越忙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外在的世界常常會通過科技的形式,前所未有地滲透到我們的家中。一切美好且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都難以維持,並且“心在家中”的感覺,會受到強大的外界力量衝擊。

針對於此,《報告》給出了幾點建議。設計自己的家,彰顯你的個性:設計要能夠反映出居住者的個性,比如通過傢俱、顏色、照明、材料和反映出個人的愛好和記憶的物品。這樣會讓人更加放鬆,且擁有身心迴歸的感受;讓有意義的事物包圍自己:通過選擇對當下生活有影響的事物或創造有助於當下生活的空間來實現這一點;在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接近大自然:並非每個人的家中都有花園,但是陽臺上的清新空氣,或者打理家中植物時的心境,都可以讓心回到當下,與家實現連線。

親密互動別因為“科技”忽略身邊的家人

孩子在房間裡自顧自玩著電腦、原本無話不談的他頭也不抬對著手機劃個不停、家裡一切“智慧”的東西驕縱著自己的懶惰……

當本該有的忙碌與溝通,都被貼上了“智慧”的標籤,連線或是斷開,成為生活需要尋找的平衡點。《報告》指出,33%的人在家中使用科技產品時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另外,約有17%的人對於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感到內疚。超過27%的人表示,由於使用科技產品,他們減少了和伴侶在一起的時間。隨著科技的更迭換代日益進步,問題也隨之而來,在家裡,科技產品如何讓我們更親近?

事實上,科技產品的確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幫助,接管了許多日常工作,讓人們從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把節省下的時間用在更有趣的事上;同時也提高了人們遠端監控家中情況的能力,讓家更加安全。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應該被“科技”打斷。

與其自己抱著電子裝置玩個不停,不妨重新將“科技”好好利用起來,試試新的玩樂機會。與家人一起享受無線音樂、看一場投影電影、玩一次家庭遊戲,烹飪時在廚房用裝置播放音樂,在客廳用卡拉OK應用程式一起唱歌跳舞,利用連線技術開始交流對話,而非任由電子裝置填塞人們的生活,在晚飯前讓“Siri”或“Alexa”講個笑話,也許效果也不錯呢!

保持鮮活記得更新“家”的日常

說好的新的一年要把家重新裝修一番,又因為複雜的環節望而止步;總是想要為家增添一些新鮮元素,又因為精力有限而忘記改變,“我家有一點讓我很失望,那就是老舊的裝修——牆紙開裂了,而且失去了原本的顏色。我真的想換掉,但那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勞動強度也很大。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許多人害怕改變他們的家。情況很複雜,21%的人害怕開始,因為擔心不能善始善終, 19%的人則因為擔心會後悔自己的選擇,所以覺得乾脆什麼也不做。”在《報告》中,26%的人想馬上改變他們的家, 但就是沒有精力。一旦折騰起來就沒有空餘地方放置東西、創意的想法還沒有足夠的財力可以支撐實現、無法保證長久租住下去的房子阻礙著改變,種種限制,成為人們不願意改變“家”的原因。

其實,家的改變並非一定要大動干戈。一個角落換個色彩也許就能春意盎然,一個地方換掉一件傢俱也許就能很不一樣,甚至,扔掉一些不再喜歡的東西都可能令家耳目一新。心理學家Roy Langmaid表示,“我們的身份具有不斷變化的特徵——我們的家也應該是這樣。”如果能夠用開放的態度面對一直在不斷髮展變化的家,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變化。

那些讓家居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人明白,一些經濟實惠的小改變,就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你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缺錢也可以是一種解脫而非限制。許多人會發現,自己被困在了對我們人生上一個階段有用、但卻可能阻礙我們人生下一個階段的空間裡。所以,應該記得讓家保持鮮活。(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閱讀推薦:

生活小常識:家居用品生活小常識!

【創意家居】時尚創意傢俱設計 引領時尚家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