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卓:設計不是藝術 它有著明確的放心

築家屋 人氣:1.41W

通過幾次跟這個設計師的溝通交流,就覺得他外表看起來特別斯文,真的接觸下來就覺的特別接地氣,做專案時極度專注,閒時怎麼打鬧都行,真像他們同事說的那樣,”我們團隊都是一群文能揮筆畫蘿莉,武能擼串侃大山的人”,本期請到的嘉賓就是MDE的聯合創始人-常志卓。

常志卓:設計不是藝術 它有著明確的放心

MDE一直秉承著“實用為軸,創意為用”的原則,這個該怎麼去理解呢?

設計不是藝術,設計和藝術的差別是它有明確的方向、任務和使用物件,所以設計至始也應該是緊緊圍繞這些去發展、延伸;我們不僅希望我們的設計能夠為客戶解決問題、從設計的角度給客戶帶來運營及管理上的一些不同思路,也希望它能帶給人美的享受;以人為核心,設計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是引發討論和想象的開始。

您作為聯合創始人,你們團隊都是一群文能揮筆畫蘿莉,武能擼串侃大山的人,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在公司我也是一個設計師,也做專案。 設計我的理解其實是很理性的,對不同型別專案各種限制條件的分析、研究、平衡然後制定出一個符合各種條件的解決方案;被實施落地,就要要求我們提供的方案是真實可行的,從住宅到商辦、醫療、教育等專案型別我們都有接觸,這就需要設計師對各種知識有廣泛的涉獵,能快速的捕捉、抽離專案要點、痛點結合運用到專案中。具體呈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風格、裝飾反而是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放在後面的。這部分需要更多是美學修養,對國內外各種工藝美術史、建築史等及地域、人文的變遷的瞭解、汲取,進而慢慢形成自己的美學觀;真正的設計師需要這樣“文武兼備”。

MDE是軟裝和硬裝設計一起的,您覺得這種一體化的服務,對比單項設計會有什麼優勢?

這個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硬裝和軟裝對於一個完整的專案不可或缺,我們希望能把這種完整的服務帶給每一個託付信任於我們的客戶。 這個也是我們的理念-Make Design Easy。我們希望把好的設計和想法帶給每一個客戶,在解決客戶需求和問題的同時也能為客戶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讓設計更好的融入生活、服務生活;如果說有的人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那我們的希望是能通過設計為每個人的幸福生活貢獻一份力。

都說設計師是藝術家,但是家卻不等同藝術品,您在做專案的時候會怎麼去把家的“人氣”做出來呢?

有的人感覺容易設計的是住宅,我覺得難設計的應該是住宅,因為它要在一個限定的尺度下滿足一個人所有的需求和渴望。關於你說的 “人氣”,我的理解其實是“性格”的部分。 當你走進一個人的家,進門看門廳就知道他的打理習慣-他平時是出門匆忙還是到家開門都能看到一束鮮花迎接自己;進廚房就能知道他的用餐習慣-他喜歡用什麼樣的廚具、喜歡中餐多一點還是希望吃早餐的時候也能看到窗外的風景;你看他客廳的擺放就能知道他平時在家時的狀態是喜歡安靜看一本書、品一壺茶多一點還是更喜歡彈一把吉他一條老狗…… 這些都是一個人自我的體現。我覺得做好住宅的前提就是尊重-尊重差異幫業主做好減法,設計不是推倒重來,設計也可以見縫插針;在解決好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去發掘這種差異把它變成一種特色,只有這樣家才是一個充滿情感和故事的港灣,而不是一個冰冷的可供居住的機器;當空間被賦予了感情和溫度它自己就會生長,我們相信只有這樣的空間才是充滿生命力的。

我知道您是07開始做設計的,到現在也有那麼長時間了,回顧您自己之前的設計歷程,有沒有什麼事情是讓自己印象特別深刻的?

印象深刻的還挺多,如果你要問特別深刻的,那一定是:加班和通宵加班!

看過這麼多設計師為了專案拼死拼活的,總覺得室內設計師是個特別辛苦的職業,當時為什麼會入了這一行呢?

這個話題說起來就比較長了,我專業學的是道路與橋樑,入這行有很多的奇遇在裡面。 我自己對職業本身沒有偏見,我覺得無論是做哪一行既然做了都應該把它做到;辛苦相比喜好是個相對論,設計也是如此。對設計師來說要命的就是改方案,更要命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方案;可是無論再多辛苦我覺得一個人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追求,可以妥協但決不放棄,這個就是我所理解專業精神;設計行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的產業,設計也更像是一種手藝,沒有什麼訣竅,無法複製,每一個專案都不盡相同,只能是一點一點的去做去嘗試,但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每一個專案都充滿未知和挑戰。

您那套《以書為名》的書店很有意思啊,地址位於臺中,現代人生活節奏都是比較快的,看書又是特別慢節奏的事,當時做這個專案的出發點是什麼?

這個專案是一個在當地有著一定歷史意義的一棟小建築,地處臺中一個熱鬧的街區,成立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解放前是當時臺灣的中文書局,也是臺灣中部豐富的歷史與文化的見證。它在當時致力於民主思想的傳播、啟蒙以及新文化的介紹。歷經時代的變遷,後因經營困難幾經輾轉被做商用,直到近年建築被收回業主想重新還原它原來的文化面貌-作為一個文化傳播的空間。 專案總共900㎡,共4層,1-3層為主要書店的空間,4層為露臺,我們經過大量資料的瞭解摸清了專案的歷史和文化脈絡,結合書店的歷史、文化條件及建築現況,再次回到原點,以書為名,希望通過重塑空間來恢復建築原有的人文精神、延續建築的文化面貌。

書店利用的是空間重組摺疊空間規劃,空間與空間之間相對於之前多了很多交流,當時對於空間的劃分是怎麼考慮的?

我們提出以書為綱的基本空間理論,希望打造一個“書山也有路”的空間環境—利用錯層創造出不同以往的疊加空間, 將豐富而有限的空間向上提升。隨著階梯動線的脈絡將書局自然劃分成四個主要不同的區塊,簇群式的閱讀空間便油然而生。 一層作為空間的起點,也是“山腳”,安排了流動頻率較高的雜誌文具空間,四周迴旋上升的書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飽覽整個書店,看書也可閱景。二層、三層通過大挑空實現了上下空間的串連,為空間的交流和使用帶來了無盡的想象和可能。終象徵著山頂的四層則為較休閒的餐飲空間,配合整個書店使用;面目一新的中央書局就如同它的歷史一頁一頁徐徐展開,靜謐開合、高潮迭起。

我看過您這套作品的概念圖,專案的結構好像特別複雜,專案的改造成本也應該會很大,你們的設計的每個專案都是這樣的嗎?

這個是因專案而異的,每個專案的設計開始我們都會充分考慮業主提供的資料和設計要求,在滿足設計要求的前提下我們會盡可能的根據空間的使用性質與特點提供不同的思路給客戶,供業主去做選擇;我們有很多氣勢恢巨集做的很複雜的專案也有很多客戶花了很多設計費喜歡簡潔如初的感覺,不一而足;我們不會去列個框做個限定。 我們關心的是每個專案的設計是不是展現了專案的特色和個性,關於自己我們會檢討是不是重複了自己,只有這樣對自己的不斷要求我們才能拿出更多的作品呈現給我們的客戶,我想這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來源:設計本)